浙江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笔记:实践和认识

发布日期:2023-05-04 来源:浙江成考网

  实践和认识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要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和区别。

  (1)能动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的认识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能动的反映论和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2)能动的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能动的反映论是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古代中国的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休谟和康德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曾对不可知论作过批判,但都是不彻底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才真正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因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3)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但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否认认识的能动作用,是直观、被动、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论。

  (二)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考察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

  (1)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要求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客体信息和认识工具。

  (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促使了人的交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并使人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三)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①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和改造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创造性的预见;②主体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创制出未来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等;③主体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直观的反映不可能做到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认识活动的基本结构

  其基本结构是由认识主体、客体、中介构成,主体运用一定中介(工具、手段等)作用于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的含义和本质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毛泽东语)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本质:

  (1)实践区别于意识(认识、理论)的本质在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2)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总是以客体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目的和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不断实现着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是通过实践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人和社会是通过实践而存在的,因此,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2)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3)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b.实践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C.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d.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感知器官和思维能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其一,直接性。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其二,生动、具体性。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其三,表面性、片面性。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现象的反映,这是其局限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①间接性。它是通过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②抽象性。它是对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不是具体生动的;③深刻性。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深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这是因为,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往往是交错进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骗人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唯理论除了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还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经验论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事物靠感觉、经验就够了,理性认识不过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可信的。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经验论除了否认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还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毛泽东语),但从整体上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其实践意义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轻视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轻视科学理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1)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也就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和改造,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和概括出来。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在于: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1)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3)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4)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1)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2)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3)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某一理论、思想、方案等,经过反复实践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这是因为,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克服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又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这一原理的意义: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思想落后于实际,犯右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三、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认识发展过程是不断发现、发展和检验真理的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指:(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以人的认识、利益、愿望、好恶为标准。(3)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

  2.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者,如柏拉图把真理看成是心灵对其固有理念的“回忆”,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主观唯心主义者则宣扬主观真理论。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它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把真理看成是因人而异的,混淆真理与错误的区别和界限。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②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推翻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

  (2)从真理的发展上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没有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②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来表现,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③人们对每一个真理的认识和把握,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矛盾,正是在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发展,把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及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在实践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待一切科学理论,都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

  (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指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根本途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认识对象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客观对象一般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才能把认识和客观对象加以对照。一般来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证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一切认识都必然接受实践或最终接受实践检验,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过程,有其历史局限性。每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在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要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反对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在实践上,实践标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的锐利思想武器,要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在反复实践中检验真理。

浙江成考便捷服务

2024年全国成人高考还有

考试时间:10月19日-20日
浙江成考报名指导 浙江成考培训辅导

请考生们早做准备,提前备考!

浙江成考咨询老师

浙江成考咨询老师

微信扫码添加成考老师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