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成考复习大纲-语文-现代文阅读

发布日期:2018-11-17 来源:浙江成考网

现代文阅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要点就是能够正确地辨析多义词和同义词。
        汉语中的单义词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是多义词。多义词就是具有多种相关意义的词,这些相关的词义必须有一个是其本义(本来的意义),其余的 便是转义(转化而来的意义)。转义有引申而来的,也有通过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段而产生出来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 “帆”,用的就不是本义,而是由借代所转化出来的意义。多义词虽一词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却是单一的。如:上面例句中的“帆”,只能是 “帆船”这一词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化,也反映了语言的日益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同一事物, 人们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意义相近的词来表达。比如关于“死”这个意义的词,就有“逝世”、“过世”、“老了”等200多个。同义词在语言表达 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是汉语词汇丰富的标志。
        在现代文阅读中,词语都限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对一词多义和多词同义现象的辨析就成为考试命题的重要内容。
        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的试题,意图在于考查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这是知识面),以及分析判断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是能力)这两个方 面。因此解答这类考题也应从两方面人手。首先是要有比较扎实的词汇方面的知识。一是平时注意积累,没有相当数量词汇的积累,阅读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二是要 有关于词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的结构,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的基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短语的结构等。掌握这些基本知 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推断词语在文中含义的方法和正确的思路。我们知道,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种 手法都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的,词语的使用也不例外。所以,某一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受全文的主旨制约的。平时人们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 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正确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什么是重要句子?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大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 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正确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 旨。
        正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多方面知识。
        首先是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出发,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当然有些文章如说明文,没有写作背景,这时就要通观全文,把握 主旨)。作家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了解了背景情况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这是把握文章主旨的捷径。主旨在一篇文章中至关重要,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一 切语言,所选择的所有材料以及采用的各种表现方法,无一例外地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不管试题考查文章的哪个局部,我们解题时都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思路: 这个局部都应当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其次是要能够把握文章前后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脉络,也就是作者的思路。任何好的作品,不但全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而且浑然一体。文章前 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前面为后面铺垫,后面是前面的深入和发展。全文如此,任何一个小的局部也是如此。从读者阅读文章的角度来说,就是凡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的疑问,下文必有明确的或隐含着的答案;反之,要理解后面的内容也不能离开对前面文字的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将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在阅 读中树立整体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要正确理解一句话的含意,还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语句由若干词语连缀而成,但每个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懂了它们的意思,其余地方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它涉及文章的主旨,文章前后的联系及行文规律,对重要词语的把握,对 句子结构的把握等多种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明确,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在解答同一试题时综合运用,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不可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二、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准确地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 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和材料。敏锐的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能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当然仅凭语感也不 够,还要善于思考,对文中的信息和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篇文字材料,除了含有有效信息的句子之外,还有过渡语、解释语、说明语、阐发语等,彼此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语言规则联系在一起。筛 选时,首先应该通读文章,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阅读目的,逐一排除无关材料(过渡语之类),抓住中心部分,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材料。
        筛选信息的方法如下:
        1.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如<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第一段第二句“作者引用马克思和邓小平的论断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语段中马克思、邓小平原话以及对语句的分析都不是关键句,是对观点的论证。而对以上内容总结性概括则是关键句,表达了重要信息,那就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 尤为重要”。
        2.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开篇传达出一个情感信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把握住下文荷塘中的渺茫景色、梦幻般的月光、斑驳的树影,便能把握与开篇情感信息相关的情感信息:“淡淡的喜悦与忧愁”。
        3.参照提示语,捕捉主要信息。如《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为表达刘和珍与自己的真挚友谊,故意用自己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提示我们“刘和珍是我的忠实读者”。
        4.透过表层信息,把握隐含信息。如《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祥林嫂的话“可恶!然而……”,其表层信息就是一个表明态度的形容词、一个表转 折意味的连词和省略号,透过鲁四老爷的身份和为人,不难看出,其间隐含着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命运的漠不关心和对其悲剧结局潜在的无意识策划。
        5.分析表达方式,全面理解信息。筛选出来的信息要真正理解才能表达。分析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把握信息构成的各要素。如“枯藤、老树、昏鸦”三个词并列连缀,三个意象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凄凉之境,信息含量不仅由物组成,还融情、显志。
        6.掌握语言规律,准确表达信息。语言规律包括语法规律、逻辑规律等。掌握语言各要素间的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把握语句间存在的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语言中潜在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不仅有利于信息的筛选,而且有利于准确表达信息。

        三、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主要的表达方法
        怎样分析文章结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弄清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写作 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组织的结果。因此,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只有认清结构,才能理清思路,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住文章的真谛。
        此外还要依据语言规律,学会理清局部思路。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段落中的层次思路,还包括一个部分几个层次(几个自然段)的思路。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文段中表达方式的运用有时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几种不同表达方式组织在一起的。有的是先记叙、 描写,在此基础上议论、抒情,我们称之为由事而理(情);有的是先议论、抒情,再具体记叙、描写,就是由(理)情而事(景);有的先说明自己的观点、见 解、主张,再摆具体事例予以支撑,这就叫做先观点后材料;有的是先列举典型事例,再分析说理,这就是先材料后观点。
        具体方法:
        1.仔细把握句意,理清局部思路。
        一个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从每个句子的内容人手,理解每个句子的含意,准确地把握句意,进而探究句子之间是怎样衔接、怎样发展、怎样转 移的。这一段文字说了几层意思,主要说的是哪层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几层意思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这样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意图。
        2.把握文段的层次,理清局部思路。
        一个文段,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构成。一个自然段中的若干句子是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这些句子又可以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重点、不 同的角度分成若干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反映了作者的思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文段,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表述的。要理清这种文段的思路, 就需要把握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自然段之间也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的。把围绕一个重点内容或具有相同作用的自然段归结为一个层次,给这个文段分出层 次,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摸清作者的思路。因此,从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关系人手,是理清文段思路的途径。
        3.捕捉文章的线索,寻找理清整体思路的路标。
        既然线索的作用是将文章各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线索去摸清文章的脉络,
因此,可以说,线索是作者思路的路标。阅读文章时,要努力去发现文章的线索。路标找到,就可以去寻幽探秘,发现作者的结构思路。
        4.掌握文章的结构,从文章的层次人手,是理清思路的途径。
        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结构,还不等于理清了思路,必须进一步分析思考。要认真分析结构之间的内部联系,理清各段落之间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结构文章。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不难理清文章的思路了。
        5.分析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议论性的文章里,作者要把对某个道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讲清楚,就需要运用具体的材料和适当的解释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时,作者的观点需 要条分缕析地阐明,这就有了分论点,而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文章的骨架,阐述、论证各观点的材料和内容,就是依附在骨架上的筋肉。我们在阅读时, 如果能将这些表达作者主张、意见、看法的论点的句子勾画出来,再分析这些论点的主次,分析它们哪是中心论点、哪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搞清楚它们之间 的联系,就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了。
        几条规律:


        (1)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结构层次。凡是依时间、空间或推理的先后次序逐步展开的文章,都可以找出其中的界限,把许多自然段分割成合理的几部分。
        (2)凡是按照事物的内部的并列关系述说的文章,都可以用合并的方法:先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概括出
来,其中,哪几段所写的内容彼此联系特别紧密,它们就可以合并成一个意义段。
        (3)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以归入后面,这种段多是承前
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方面,侧重于前,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归附于后。
        (4)-篇文章,前后一般都可能有起始部分和结束部分,若独立性较强,应当与正文中意义段地位相当。在正文中各自然段之间,作者往往运用 某些特殊的标志来显示大的层次。例如用某些关联性的词语、句子,或采用空行显示间隔。这些标志,都可以作为我们划分意义段的参考因素。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是阅读现代文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如何做到准确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呢?
        1.依据某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把握中心。比如根据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原则,我们可以通过材料反映的道理来推测观点,也可借助于议论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抓首括句、尾括句来把握中心思想。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夹叙夹议、先叙后议,可以抓住“点睛”之笔来把握中心 思想。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一般开头先下定义,然后每段说明一个要点;也有的开篇先扼要介绍整体情况,然后再逐段做具体说明。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中心),应从人物、情节、环境人手,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这三要素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次,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也要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动机,这对于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2.从语言知识和语法角度对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可将复句分解为单句,或通过分析单句句子成分抓住主干,或理解修辞用意,体会言外之意,或 借助于关联词语、标点符号搞清句子间逻辑关系,或将反问句转换成肯定句从而准确理解文意。这些方法,对于阅读学术性较强、名称术语较多、知识内容超出考生 视野的科技说明文,尤为重要。
        几条规律:
        (1)文意鲜明、显露的文章往往有直接揭示中心思想的语句,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或直接引述,或适当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重要信息串联起来简要表述。
        (2)对文意较复杂的文章,可以先把文章内容要点提取出来,然后深入浅出、以简驭繁,将各要点综合起来有条理地加以表述。对于有象征意义的文章,表述文意时既要能概括出字面内容,又要揭示出字底的含义。
        (3)对抽象内容的阐发、含蓄内容的解释,要紧扣文意,展开联想,抓住内涵,准确具体地揭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方法、规律,只是他人经验的总结,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实际上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检验,这就不仅需要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还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只有平时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时方能对已理解的文章中心作出准确简明的表述。

        五、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现代文阅读中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它是在前面所讲的理解语句、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和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思维活动。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般地说,作者总要通过作品表露自己的某种观点、态度,或称颂,或批评,或支持,或反对,或不遗余力,或有所保留。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时靠直抒胸臆,有时靠间接表达;有的集中于一处说,有的分散在多处讲。所以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把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表现作者 观点态度的语句筛选出来,再加以整合梳理,以便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辨识文章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长于说理是它的特点,主体段落的中心句、关键句,论据前后的总括句,常常反映出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记叙描写类文章
以情感人,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注意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任何一篇文章,不管是阐述观点还是抒发感情,总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所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 观点态度的关键。有些文章的中心比较含蓄、隐蔽,这就需要对文 章各部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探幽析微、求同辨异,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充分利用文本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调动头脑里储存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所说的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写作时间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的注释等。

        六、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成人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点。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阅读现代文的根本要求。
        1·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目的。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就一定要透视该文 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才能对《荷塘月色》作出客观且准确的分析评价:文章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朱自清的写作意图正是为了 抒发这一情感。大革命失败了,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该往哪里去,社会是如此的黑暗,内心充满了苦闷,恰有“荷塘”可视作世外桃源。 游荷塘,暂时摆脱了苦闷,逃离了现实,可到头来,终究还是脱离不现实,淡淡的喜悦冲淡不了“忧愁苦闷”的现实。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依据作品自身反映的主题。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在分析评价它的思想内容时,一定不能脱离小说固有的主题思想,若离开了“别里科夫”形象自身的本质意义去分析评价,那就要失去意义了。
        3.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揭示文章的思想主旨,即主题或中心思想,并评价其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是否鲜明、是否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或时代精神等等。
        4.从文章的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语言的运用和锤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人手,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并评价其优劣高 下。如选材剪裁是否典型、真实、新颖、得当、有特色;结构是否上下连贯,是否完整均匀、曲折有致;表达方式是否自然贴切、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表现手法是 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达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等等。

        总之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属于鉴赏、研究范畴。完成这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 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还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应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平时还应注意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的 能力和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浙江成考便捷服务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还有

考试时间:暂无数据
浙江成考报名指导 浙江成考培训辅导

请考生们早做准备,提前备考!

浙江成考咨询老师

浙江成考咨询老师

微信扫码添加成考老师
①学习交流、②考试提醒、③自考解答 ④自考资料、⑤新闻通知、⑥备考指导